English

亚洲综采“王牌军”

1999-05-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赵秋丽 范有德 本报通讯员 李亚南 信恒刚 刘敏 我有话说

大自然以无与伦比的神奇,造就了这一方神奇的土地和它所特有的一派苍茫,一派粗犷,一派阳刚,又默默地孕育了一个诱惑人类的黑色大海。于是,天地间就有了矿工这个名字,就有了矿工这个特别能战斗的职业,就有了轰轰烈烈的人生,就有了一代又一代矿工为之倾付心血、无私奉献的疆场——煤矿。

199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在东滩煤矿采访时发现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1997年,以原煤单产410万吨夺得全国综采队冠军的山东兖州矿业(集团)公司东滩煤矿综采队,荣获199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为兖州矿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队组;1998年,东滩煤矿综采队用国产设备全年产煤突破501.068万吨,又一举刷新了全国综采队最高纪录,从而树立了我国煤炭工业开采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从“杂牌军”到“冠军队”

在中国采煤队的排行榜上,东滩矿综采队可谓独领风骚。这个队三年来的单产水平年递增百万吨,不仅超过了德、俄等主要采煤国的水平,与装备先进的美国也有可比之处:1996年,类型相当的普罕顿六号矿年产621万吨,员工效率每工69.7吨;东滩矿产煤突破500万吨,综采队员工效率达每工200多吨,矿井全员效率突破每工12吨。这是一个值得自豪的奇迹。为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显著位置给予集中报道。

1997年4月10日,春寒料峭,当时的煤炭部部长王森浩在山东省副省长韩寓群的陪同下来到东滩矿,在听取了矿长高兴海关于综采队用国产机组要在本年内创工作面单产全国纪录的介绍后,他握着队长贾民的手亲切地说:“多次说过要来看看大家,请你向全队职工问好!”并欣然题词:祝你们创一流水平。

同年11月7日,现任国家煤炭工业局局长的原煤炭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张宝明,来到东滩煤矿,在听取矿长高兴海的汇报后,他高兴地说:“看到你们不但是创出了高产高效的水平,而且创出了双文明的典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今年,你们综采队要突破400万吨,这确实不容易,我代表部党组向即将创出400万吨这个全国最高水平的综采队表示祝贺。”

同年11月12日,印度煤炭部部长坎蒂·辛女士到东滩矿参观访问时,也表示一定要到综采队的主战场看看。200多米长的4303工作面,液压支架一字排开,笔直笔直的大功率双滚筒AM500采煤机拖着浓浓的水雾缓缓前行,工人们分成几组,移架推溜、放煤,依次跟进,井然有序。看到这热闹的劳动竞赛场面,印度客人非常钦佩。临行前,坎蒂·辛女士欣然留言:到了中国才发现,你们的技术的的确确是很先进的。我们也会想办法把这种技术引到印度去,在印度也采用长臂开采。

东滩矿综采队的前身为唐村矿采煤四区,在这个年产只有30万吨的小矿上,他们苦练了25年。1989年底,年设计400万吨的华东第一矿——东滩矿正式移交生产,他们这支“杂牌军”也从30里外赶来,开始了新一轮创业。从炮采、普采到综采,一切都是新的、先进的。他们还不习惯扔掉大铲,不知如何适应这种转变,但别无选择。面对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新课题,他们深知要想在困境中找出生路,就必须首先从锻炼队伍抓起,探索综采科学管理的新途径,大搞技术革新。于是,他们出台一系列过硬的措施,使综采队出征的第一年,即1991年,便产煤61万吨,随后产量一路飙升,1992年产煤83万吨,1993年突破百万吨大关,1995年达到178万吨,1996年突破260万吨,1997年更是一举达到410万吨,大幅度刷新了此前年产350万吨的综采全国最高纪录。这也使这支英雄的综采队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煤炭行业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昔日的“杂牌军”成了响当当的“冠军队”。

采煤工艺的改变,首先冲击的是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变革,面对这种挑战,他们迎难而上,相继制定一整套科学管理方法和措施:一是调整了部分兵头将尾,大胆启用了一批新干将;二是建立了生产、机电、政工三条线管理网络,各司其职;三是动真格抓现场,严把四道关,即两巷维护关、备件加工关、技术操作关、质量验收关;四是制定了与生产任务、安全质量、出勤三挂钩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经济分配制度。别看这几招看起来平常,可较起真来,还真起作用。措施出台后的2月份赶上春节,职工个个争着干,当月产煤30.03万吨,小月作出大贡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综采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立足国产设备,大搞技术革新改造,近两年来,共完成对工作面移动变电站、泵站、液压支架、煤机、转载机等设备改造项目50多个,其中三项获省局科技进步奖,五项获局技术革新奖。例如:他们设计加工改造出造型优美、功能齐全的综放工作面集中控制台,既巩固了质量标准化成果,又促进了高产高效,这在国内尚属首例;端头支架放煤的试验成功,解决了国内综放生产的一系列难题,并使工作面每推进一米,就可多放煤52吨,节约金属网9平方米,创效益近万元;通过转载机头挡煤板加高加长等一系列改进措施,解决了撒煤严重、转载点扬尘过大和时常崩煤伤人等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自行研制的转载机淤煤报警装置,自动调节运输机煤量,减少转载机“压死”事故,为国内的首创。另外,转载机刮板链自动调节装置的研制成功,也大大提高了运输机和设备开机率。油脂双重过滤器的加工改造,保证了设备正常运转,延长了使用寿命……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大大改善了工作面的装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国有设备的潜在效能,为实现高产高效提供了可靠保证。

“5345”工程的先头部队

1995年,兖矿集团“综采双百工程”全线告捷,其中两个队双双突破单产300万吨大关,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赞扬。备受鼓舞的兖矿人,1996年更是扬鞭跃马,将综采队平均年产双百万的水平提高了13%,最高单产突破350万吨大关,从而推动矿区实现了原煤生产五年减员8600多人,增产847万吨。董事长赵经彻在中南海汇报这些成绩时,受到李鹏、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中宣部、国家经贸委将兖矿推选为振兴国企的十面红旗之一。

在党和人民的褒奖和期望面前,兖矿没有陶醉。他们站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新高度,盯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自我加压,提出了跨世纪的“5345”工程,即1997年在5个采煤队中建成三个300万吨综采队,两个30万吨薄煤层炮采队;到本世纪末建成年产400万吨、500万吨采煤队。

当此重任谁领先?公司想到了东滩煤矿。这个1989年底投产的矿井,投产之初就实现高起点发展,原煤产量以每年70万吨的速度递增,利润以每年50%的幅度增长。1996年,东滩矿产煤488万吨,创利润2.3亿元,名列全国矿井第一名,同时两个综采队分别以261.3万吨和204.8万吨的优异成绩双双跨入全国综采队前10名。于是,多年来卧薪尝胆并已初露锋芒的东滩人扛起“5345”工程先头部队大旗。

1997年1月3日,集团公司在东滩矿召开动员大会,赵经彻董事长要求东滩矿要塑造新优势,勇当“排头兵”。领导的信任和鼓励像春风吹拂着将士们的心田,他们迅速成立了由矿长高兴海、党委书记李炳文亲自挂帅的“5345”工程领导小组,下设生产设计、提升运输、洗煤销售、“一通三防”等7个专业小组,在采场革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变革。

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产矿井,东滩矿煤层深、地压大、地温高,开采技术要求高。为此,该矿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在开采方式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将原设计的四个采区6个工作面改为两个采区2个工作面,增加可采储量300万吨。同时,两个采区储量都由1500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以上。在调整设计的基础上,东滩矿积极推广综采放顶生产工艺,优化工作面生产设备、煤流系统、地面储装运系统,加大洗煤厂技术改造和生产工艺的调整,同时,围绕“5345”工程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对4303孤岛综放面采掘工艺、支护工艺、参数方式、防灭火等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如机载高压荷电喷雾装置的研制通过鉴定后,可使综放面煤尘得到较好治理;通过改进支护方式,有效地杜绝了孤岛掘进施工中的冒顶现象。

担当再创新水平重任的东滩矿这支综采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全队125名职工中,35岁以下的青工占90%,1996年这个队产煤261.3万吨,夺得全国综采队第3名。“5345”工程又为他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难得机遇。但他们开采的4309工作面,一开始就遇到了各种不利因素,地质构造复杂,压力大,两巷维护困难……看到职工们压力很大,矿长高兴海多次召开班子会、现场会,明确思路,出谋划策。贾民等队领导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前年5月份,他们在4309工作面遇到了罕见的地质条件,光断层就有五六条,有的落差达3.2米,蔓延近60米,再加上温度高、淋水大,片帮、冒顶时有发生,生产环境极为恶劣。面对困难,矿队干部一同到现场研究可行方案。队长贾民、副队长龚令旺率先冲进险区,组织精干力量对运输顺槽进行卧底,手被淋水泡得发白,胳膊多处被划破,因任务紧,饿了就吃点凉饭,渴了就喝几口井下水,就这样,他们汗水加淋水,连续干了20多个小时,上井时腿肚子像灌铅,在罐笼里都想打个盹。这个月,他们创出了月产35.9万吨、班产7460吨、日产14157吨的好成绩,为党的76岁生日和香港回归献上了一份厚礼……

目击“孤岛”作战

1997年10月2日中班,综采队从4309工作面转到4303工作面。4303工作面长2065米,宽194米,四邻都是采空区,顶板压力很大,称为“孤岛”工作面。这样的工作面是前所未遇的。40岁的薄其才,这位17年采煤工龄的山东大汉第一个带领检修班开进现场,16°—18°的倾角压得煤机行走困难,两端的护梁弯得像麻花,4排立柱间隔不到0.5米,好险啊……面对这一切,现场会决定:顺沿底板走;加强运输机上窜下滑的管理;加强顶板支护……3天后,偌大的采场硬是让这群勇士们给征服了,日产又在万吨以上。

困难还在后头。进入1998年4月以后,采场条件进一步恶化,工作面断层绵延不断,最多时不下5、6条正、逆断层,最大落差5米以上,支护难,推进更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困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他们迅速组织成立了抢险突击队,哪里有困难就冲到那里,哪里任务最艰巨就冲到那里,副队长张传冒带领牛永志班率先冲进险区;支部书记张增柱号召全队26名党员献工休、打连勤,为党旗添光彩;队长贾民一连3天没回家,还放弃了出国学习的机会。两巷压力大、支护难,就组织人员清理、卧底,每班都要干几个小时;工作面过断层,他们就不顾一切地去抢险装顶、清矸、维护;两巷过提斜,他们一如既往地冲在前面,打木垛、架台棚……机电队长公衍臣,煤机组长徐瑞印等等,也都是令人打心眼里佩服的好干部。

为了亲自体验一下综采队的快节奏,我们来到800米井下,乘人行车西行2400多米,再步行1000多米,攀上一个25度80多米的提斜,再通过1000多米黑黑的巷道,才艰难地来到4303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皮带机头。据说综采队的职工为了抢时间,十几分钟就从人行车场到达工作面。

初到工作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综采工作面模拟显示器”,从这台显示器上,综采一切流程尽收眼底。这是贾民不知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克服多少技术上的难关,发明出来的专利。接下来便看到溜煤眼外灯光明亮,煤流滚滚。当班的皮带工张师傅告诉我们:“开机刚一个多小时,煤量大概能达1000多吨吧。”沿皮带巷往里走,单体液压支柱成一直线,半米一棵,棵棵相连,由于压力大,3米多高的巷道陡然变窄,最窄处只有1米,“猫腰”才能过去,支架工在挥汗如雨地大干,以确保通道畅通无阻绝对安全。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到转载机处,这里机器轰鸣,看那滚滚的“乌金”,从工作面下来涌入破碎机,蹿向转载机,以有力的气势飞向皮带,远远流去。这里只有一个转载机司机,看上去有20多岁,双目有神,精明能干。他告诉我们,他叫任爱民,自1991年技校毕业后一直干这活。他说:“这个转载机运输能力是每小时1500吨,按说能够满足生产需要,但在实际操作中,运输机煤量常常不均衡,经常‘压死’转载机。由于研制成功了淤煤报警装置和转载机刮板链自动调节装置,大大降低了事故,‘压死’时间也由原来的45分钟减少到25分钟。去年5月10日那天,生产一班产煤5308吨,一个班没有停机,创1988年以来班产量最高纪录。”

“贾民效应”

兖州煤矿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刘玉彬意味深长的话语,让记者久久难忘:“综采队能实现这么迅速的跨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信心坚定、作风扎实的领导班子和经验丰富、身先士卒的带头人。

队长贾民,今年虽只有34岁,却已在综采一线摸爬滚打了17个年头,从工长干到班长、副区长、区长。1995年,他被调到综采队任队长。临危受命,几多艰辛。在1996年的“双百万”工作中,他不断地自我加压,首先制定完善了区队管理的181条规章制度,并配套实施了一系列奖罚措施,在制度上强调一个“严”字,在安全质量管理上强调一个“细”字,在奖罚兑现上坚持一个“公”字,对出现的各类事故,不论大小,他都亲自过问,不查出原因、不找出责任者、不拿出整改措施,绝不放过。一次工作面发生冒顶事故,他跟小班,当即自己罚款50元。

贾民是个实干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1997年4月13日早班,4309工作面机尾发生冒顶事故,他冲上去,精心组织人员仅用32分钟就维护好顶板,最大限度地为生产赢得了时间。在去年大战“红五月”、誓夺高产的会战中,他几乎天天下井蹲现场,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5月18日的夜班,煤机行走部损坏,需及时更换。当时他刚从工区回到家里,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回到岗位,半小时整装下井,全力投入事故的抢修激战中。从拆卸、运输,到安装、调试、开机运转,一干就是3个班,1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铁人也需加油,有人说他是“钢人”,有人说,他得了“职业病”,做梦都想着生产……

贾民自1995年10月调入东滩矿综采队任队长,开始组织实施东滩矿第一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当时贾民的家还在鲍店,为了有效地组织生产,他愣是住在办公室里,盖一件工作服棉衣,躺在半米宽、一米八长的藤沙发上,一月要睡上20多个夜晚,一呆就是半年多时间。有人问他:“东滩离鲍店仅12里路,何必睡在办公室呢?”他说,我不愿把每天半小时浪费在路上。等到家搬到东滩后,过惯了早出晚归、两头不见白天的贾民,依然天天在井下,家自然又顾不得了。天长日久,儿子对他竟然带有陌生感。

1998年,市场疲软,吨煤成本居高不下,贾民意识到仅凭产量夺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节支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咋办?”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停地吸烟,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记录,一夜间竟写出上万字节支降耗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黎明时分,上早班的工人推门进来,看到烟雾中泥塑铜雕般沉思的他,不禁愣住了。贾民把吸剩下的烟头,狠狠地揿压在烟灰缸里,猛地转过身来说:“开会,当前节支降耗是重点!”

会仅仅开过一个多月,他们就已节支降耗近10万元。照贾民的话说,这是他采煤路上的第三创业。

在举杯欢庆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忘记中流砥柱——党支部。他们以坚定的信念,鼓舞了全队职工的信心;以紧密的团结,吸引、凝聚了全队职工的心;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队伍的政治素质;以身先士卒的作风激发了全队职工的劳动热情;以豁达的胸怀、火热的情感,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感化了后进职工。党支部的班长——支部书记张增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增柱今年46岁,从1972年参加工作,在采煤一线拼搏了近27个春秋,从一般职工到班长、副区长、党支部书记,从先进生产者到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可谓是一路辛苦,一路拼搏,用辛勤的汗水,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谱写了人生的动人诗篇。

全队的职工都知道,干工作是老张唯一的嗜好,他全忘了自己因多年井下劳累而造成的腰椎疼痛,和职工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近年来,他每年出勤都在400个班以上。

不少人对老张说:“您在采煤一线干了20多年,要荣誉有荣誉,要官衔有官衔,还不借此收兵,找个舒适岗位享受,只知道在一线拼命,图啥?”张增柱说:“图自己心里舒服,在井下干惯了,过几年就退休了,趁此有生之年大干一番才无怨无悔。”

“打铁先要自身硬”。长期的工作实践使张增柱切实感受到,领导干部的形象直接决定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他常说:“只有自己行得正,在群众面前才能挺起腰板说话,说话才有分量,才有感召力。”他将语言化为实际行动,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待人,以情感人。1996年6月初,张增柱在跟夜班组织生产时,不慎绊倒,右小腿严重摔伤、骨折,需要住院治疗,矿医院已办好了入院手续。但他考虑到紧张的生产形势,早晨到医院打一次吊瓶,便又回到工作岗位,不能下井,就多值班,多处理井上事务。

好的一把手就会带出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党支部成员们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严于律己,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添了光彩。

综采队辉煌历史的背后,是一支英雄的群体,而这群体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更堪称“群英中坚”。

今年29岁的牛永志,长得虎背熊腰、浓眉大眼,他沉着、稳健,典型的山东大汉性格,是该队青年突击队队长,又是第四生产班的大班长。他不仅是队领导的得力助手,也是本班“哥们儿”的榜样。今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是牛永志儿子的4岁生日,也是他今年以来的第一个休息日。心想儿子都4岁了,才第一次过生日,牛永志觉得自己这个当爹的真有些不称职。这天一大早,他上街买了鱼、肉,家里也来了很多亲友,小孩的姥姥、姑姑、姨都来了。谁知刚陪客人们坐下一小会儿,牛永志就再坐不住了,这几天过断层,昨天还没处理好,能行吗?“面上事多,坐不住啊。”牛永志离开家去了矿井。等上了井,已是下午5点多,客人都走了,只剩下儿子睡在沙发上,妻子在独自生闷气。她说:“你回来干嘛,你还配当父亲,你还要这个家吗?”牛永志无语相对,站在那里好久说不出话来。可谁能说牛永志不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呢?大战“红五月”时,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这个职工献工休300多个,创出班产6732吨和月产9.83万吨的新纪录。

劳模龚令旺,是综采队副队长兼工会主席,按规定,每月他下12个井就可以了,但他心里想着生产、安全,坚持每月下井20余个,而且坚持跟小班组织生产,全年献工休40多个。他深入群众,倾听呼声,一年内曾35次走访困难职工,行程近千公里,4次组织向困难职工献爱心捐款12000多元,真正当好了党群之间的纽带,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班长樊玉旺,哥哥是某矿的主管矿长。他谢绝了多次调出一线工作的机会,在井下一干就是10个春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屡建战功,被誉为青年职工的“偶像”。

徐瑞印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被称为综采队的“老黄牛”。他在采煤一线征战了20余年,是检修班煤机包机组组长。常言道:“出炭不出炭,全靠煤机转”,他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工区,找配件,查资料,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煤机专业技术人才。1997年5月18日夜班,煤机行走部损坏,需及时更换,徐师傅刚刚上中班回到家里,连口水也没顾上喝,又立即直奔井下,拆卸、安装、调试、割煤,一干就是13个小时,上井后,他却不知不觉睡在了澡塘里……

1990年7月,宋建伟等一群技校生分配到了东滩煤矿综采工区。当有的人对艰苦的劳动环境难以适应,忙着托关系、找熟人调出时,宋建伟却默默地在学习技术上下功夫。别人以按规定上够23个班为目标,而他却坚持月月下井二十七八个;当别的青年用工余时间打扑克、逛商店时,他却蹲在宿舍里攻读专业技术书籍。工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他便成了全区的技术尖子,对电气工种的工作样样能够拿得起,放得下。1992年4月,经领导推荐,他担任了电工班班长,沉重的担子压在了宋建伟的肩上,他想:领导信任我,支持我,我一定尽全力干好这项工作,干出个样来。他一面找老领导学习经验,一面探索新路子。为调动每个电工的工作积极性,他对全面的电气设备进行了分类专项承包,制定了严格的检修质量标准和完好标准,做到了日有检查,周有总结,月有评比奖罚,使电工班的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轨道,也为其他工种树立了样板。1993年,宋建伟获全矿电气技术比武第一名,1994年被兖州矿业集团公司评为劳动模范,1995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翻开宋建伟的日记,几个醒目的大字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诀:“勤学苦练,扎实大干。”

家住煤城枣庄的李宗敏,本来可以一个月回家一次,但为了创高产,他坚持三个月才回一次家,职工称赞他,他却说:“我没有多大的才能,多出点力,多流点汗,多做点工作,心里才感到舒坦。”

杨伟,50多名新技校生中的佼佼者,1991年分配到综采队,便主动扎根一线,苦战煤海。他勤奋好学,扎实苦干,三个月便成了工区的生产骨干,以煤机为主攻专业,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如一片片绚丽的彩霞,把东滩矿装点得更加妖娆。一个个先进模范人物组成了综采队这个优秀的集体,用真诚的奉献向祖国报捷。人们期待着综采队在新的征程上,书写出更加振奋人心的壮丽诗篇。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